大家都出去旅过游,都曾经为旅游景区高昂的商品价格而惊叹。记得有一年到长白山,便3、4块钱一个的所谓“温泉蛋”的智商税——其实就是普通的煮鸡蛋,都未见得进过温泉水,味道也是马马虎虎。除了这种带着噱头的,高价商品确实也不少。
这些年,国内很多景区因商品售价过高而被媒体曝光。有事先讲好了食品单价一斤多少钱,收费时变成按每只算钱的青岛大虾;有虽然“明码标价”,但按照常理来说不可能出现的超高价的姜丝可乐。还有导游和店家联手宰客,不买东西就恶语相向。这些乱象明显侵犯游客合法权益,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关举措进行整改。但是,因为巨大利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这类情况屡禁不止。
旅游景区的食品和饮用水,本来就有必需品的性质。毕竟,吃饭喝水都是刚性需求,随身携带机器猫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不买,饥渴,买吧,又觉得不值。纠结再三花了这笔“冤枉钱”,半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消费,旅游景区可能也就没那么好玩了。
而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对于明码标注的“天价”,并没有相关规定。景区商品不在《价格法》规定的适用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类型之列,而是经营者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于是,换言之,景区商品的价格依靠供求决定。于是姜太公钓了鱼,周瑜打了黄盖。
其实,景区商品定价,归根到底还在于讲理,也就是值不值。在讲这个的时候,我们总能想到泰山矿泉水的正面例子。《挑山工》大家都学过,上山时之字形登山路线甚至也都模仿过,对于挑山工的辛苦也是有所耳闻。而泰山顶上的矿泉水,定价却并不高昂。有自力抗水上山的游客,发现矿泉水价格不高,吐槽早知道就不受累带水了。反例者,比如天价姜丝可乐,难以找到任何一点这个可乐值128元一瓶的理由。
我们还记得,2017年雪乡曾因为“宰客”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日,有人在音爆料黑龙江雪乡风景区的食品价格过高,烤肠15块钱一根、玉米8块钱一根等等。当然,这次舆论的呼声没有一边倒,很多人对于这些价格表示出了一定的理解。然而,无论是经历过宰客门和大虾门的三亚和青岛,还是哈尔滨、雪乡,在遭遇重大负面舆情之后,想要摆脱刻板印象、重塑公信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祸患的起因,可能就是小小的商品价格。
我们能够确认的一点是,景区商品定价高低直接关系游客体验。定价高总有很多理由,比如半年不开张、维护成本高、运输困难等等,但定价低可也以有它的理由,那便是诚信待客,货真价实、良心定价。只有这样,景区商品才会真正地受到游客的认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