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浊说明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原因。《灵枢·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只要“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清升而浊降,各顺其道,这样的病证就容易治疗。如果出现清气在阴(下),浊气在阳(上),“清浊相干,乱于胸中”,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胸闷。由于“清浊相干”的病证,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因此由“清浊相干”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素问·风论》说:“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文中把“气不清”当做麻风病的重要原因。《内经》认为, 清气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腹泻;浊气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证。
人在患病的时候,“胃气不清”,就不能输送精微物质。“浊溜于肠胃”时,就会病生于肠胃,也叫“浊气在中”。
清浊不同,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时候,“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所以必须掌握好针刺的尺度。
平素体壮的人,患病后容易已出现“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岐伯解释说: “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说明气血清浊不同,针刺的补泻手法也不相同。
针刺治疗时,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浊”,有的“血出清而半为汁”。需要医生认真观察,才能治疗无误。有瘀滞的患者,应该“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其中的“浊气”,就是“滞气”。
《灵枢·经筋》说:“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清阴气,就是清阴部的热气。后世把“清法”列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临床运用很常见。
清浊概念的其他用法
《内经》说的“关节清利”,是指关节灵活;要求医生在诊病的时候,应该做到“必清必净”,其中的“清”是指心情平和。
《素问·刺法论》说医生针灸之前要“清静斋戒”,是指清心寡欲;《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肺配西方,“其德为清”,是用“清”来概括肺的功能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肝其畏清”,就是指肝木受肺金的制约;《灵枢·通天》说的“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金形之人“身清廉”,其中的“清”,指的是“清瘦”的样子;《灵枢·阴阳应象大论》说诊脉时“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五色》的“明堂润泽以清”,其中的“清”,都是指肤色的浅淡。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中医世家,作者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启泉/河北省中医院。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