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是一种古代传统盛食器,后演变为豆形灯

豆是一种古代传统盛食器,后演变为豆形灯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

该图案可能表现夜空星辰光芒四射,也可能寓意某个特殊的星座,加上豆盘内原放置一些动物骨骼——猪头、下颚骨等,可推断其必定为一种祭祀礼器而非平时的日用器物

。新石器晚期,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古代文化中豆逐渐成为礼器群的核心组成器物之一,玉与豆的结合形成“礼”字,“禮”字由示、豆、玉三部分构成也正体现出古礼的三大内容——玉器、食器与通天。

进入历史时期,又出现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豆,且有对应的不同称谓,制造豆的材质不同,名称不同,《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所盛之物不同对应豆的类型与名称也不同,《周礼·醢人》中记载了朝事之豆、馈食之豆、加豆、羞豆;《周礼·笾人》记载有朝事之笾、馈食之笾、加笾和羞笾,总共四种不同类型的豆。

春秋战国蟠虺纹青铜豆

此时贵族已使用制作精美的带盖青铜豆,如春秋战国蟠虺纹青铜豆,此豆盖中央置圆形捉手,捉手中空,子母口,圆鼓腹,卧兽作耳,兽尾作垂珥,盖面及器物上腹部都饰有蟠虺纹,庄严神秘。

到西汉时期随着灶台、桌案的普及,古人不再需要握柄饮食器具以后,遂逐渐衰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豆演变成为灯

中国传统的灯主要是“油灯”和“烛台(灯)”两种,《辞海》:“ 灯,本作镫,照明器具。”“镫”也通“登”,即《尔雅·释器》所载“瓦豆谓之登。”可见陶豆与陶灯之间存在的同源关系。新石器晚期陶豆定型并广泛传播之后 ,成为一种重要的盛食工具,既可以盛放肉食又可盛放素食。豆在盛放肉食的时候动物油脂布满盘面,可以用火点燃从而成为最初的照明工具,在新石器时期因未见实物只能初步推断陶豆与陶灯相互通用。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豆形灯产生,在战国墓葬中已发现一类陶质“细把豆”, 上盘下座且中间以柄项连,浅盘,底部平坦,显然不具有盛食的作用,且在浅盘中央突起一个尖状体,有学者称之为“火主”,考古界将其定名为“豆形灯”,这是豆演化出灯、灯豆同源的文物实证,也是古代灯具的最初原型。

战国坐人铜灯(左)和战国时期中山国十五连枝灯(右)

这一时期豆形灯的材质有陶和青铜两种,有多种装饰、图案,如战国坐人铜灯,由坐人、灯柄和灯盘三部分组成,灯盘内立灯钎三个。此外,组合形式的“连枝灯”已经出现,典型代表有战国时期中山国十五连枝灯,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每个灯都有榫口以方便拆卸,架枝上塑有游动的夔龙、鸣叫的小鸟和顽皮嬉戏的群猴。

到秦汉时期,豆形灯广泛流行开来,这也奠定了中国油灯、烛灯的基本造型。

三、豆形灯的发展变迁

从新石器时期豆、灯互为通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出现,一般使用“油”作为燃料——植物油或动物油脂。此外,先秦文献中有“兰膏明烛”的记载,即使用蜡烛直接点燃来照明,不过也可以将固体蜡烛先融化成液体然后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制蜡的工艺逐渐成熟,豆形烛台逐渐盛行起来,这种烛台有的与油灯类型相似,只是底部有尖细的针状凸起,用于插蜡烛,如汉代铜错银蛇纹烛台,灯盘中间的凸针细高。

有关蜡烛文物和文献记载在晋代以后逐渐增多,表明烛灯与油灯开始并行使用,不过在民间仍然以使用油灯为主,就形制和材质来说,在不同时期豆形灯也不断发展变化。

汉代铜错银蛇纹烛台

西汉时期豆形灯多为陶制,同时也有铁质、青铜两种,灯具的柄和底座开始增加装饰性花纹和附加动物、植物形象,形制完全成熟定型——上部为浅盘、中部为灯柄,灯柄最短约为一拳距离以便于人手握持,且多有装饰以起到防滑作用,下部灯座为喇叭状圈足,有的有繁复的图案,灯座比灯盘稍大、且重量至少占全灯重量的三分之二,这样便能保持器物稳定。魏晋时期以来,陶制豆形灯逐渐让位给瓷质豆形灯,但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豆形灯逐渐成为主流灯具。

直到宋代,豆形灯的形制才再次发生变化,这是顺应宋代家具尺度增高, 垂足而坐代替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而发展出来的新造型,其重要变化有三:一是灯盘加深,能贮存更多油脂;二是灯座变为承盘以便收集灯盘上滴漏的油脂;三是高度增加,出现高檠灯台。随后豆形灯的形制再次趋于固定,在元明清时期二、三十厘米左右的小型豆形灯一直流行于民间,直到清代蜡烛普遍、西洋油灯(马灯)传入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结语

豆,产生于新石器早期,是从钵、盆、盘、碟、罐等无柄器物发展演变而来,因此早期的豆又称钵形豆、盆形豆、盘型豆、碟形豆或罐形豆,器物加装柄使其与地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又便于握持进行,实为古人的一大创造。新石器中晚期豆已经逐渐发展成一种礼器,外表饰有繁复的花纹,到历史时期在《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八种不同类型的豆及其功能,这反映出饮食礼仪在中华礼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豆与油灯的形状相似、名字同源,反映出二者最初为同一器物。

在新石器时期豆或与灯功能通用,在战国时期发现的“细把豆灯”与同时期青铜礼器豆十分相似,实为豆灯同源的文物实证。西汉时期豆逐渐衰落消失后豆形灯却逐渐成熟定型,成为今日所用的油灯,与烛灯并用流行了数千年。从材质上看,商周秦汉唐宋经历了陶制、青铜(铁质)、瓷质的材质变化,从类型上看,在不同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仍属于豆形灯这种类型。直到清代蜡烛普遍应用及西洋灯(马灯)传入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豆演变成为灯可看作是中华文化传统器物功能扩展演变的实证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bt365网上娱乐 魔域口袋版游戏发行时间

魔域口袋版游戏发行时间

📅 06-27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