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邓云龙 董萧
勾、刻、印、绘等步骤精细严谨,有条不紊。两面的墙上挂着刚印出来的钟馗和关公画,一幅幅年画作品细腻流畅,人物表情经过线条雕刻生动传神,并散发出阵阵墨香。
安徽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一把刻刀、一块梨木、一份坚守和几十载岁月, 他用这样的方式,传承着砀山年画的浓浓年味。
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正在刻制木板年画
在黄兴桥的家中,他向记者完整展示了年画制作的完整流程。作为砀山年画唯一一位省级传承人,黄兴桥表示,创作砀山年画讲究纯手工制作,创作前要有腹稿,要钻研中华传统民俗,了解民俗人物特征才能创作出佳品。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说“砀山年画从八零年、七零年开始,那个时候是手绘年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10年以后,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通过挖掘历史题材、到农村找一些比较风俗性的题材和历史故事,恢复了传统的木板年画。”
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讲述木板年画印刷技艺
精通一门技艺,更需要踏踏实实打基础,一锤一凿练技巧,在时间中修炼手艺,锤炼内心。一只木槌、十来把凿子,在这张两米多的简易工作台上,黄兴桥从磨刻刀、雕刻简单线条学起,“笃笃嗒嗒”敲打了30年。他告诉记者,砀山年画在绘制图案上,传承至今都有严谨的操作流程。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说“木板年画大家都知道,它是通过木头来刻的,特别是砀山梨木,选择质地上好的梨木,百年以上了的,梨木的径头比较大的,一般在四五十公分以上到七十公分左右的梨木才能刻成板,所以说在刻板的过程中很艰苦的,通过起稿、刻板、印刷、上颜色这几个过程,把传统的木板年画做成成品。”
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展示木板年画福字
由于砀山年画是手工制作,印版更是需要精雕细琢,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事年画创作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年过六旬的黄兴桥内心有一份自己的坚持,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砀山年画,并且加入到保护及传承的行动中,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重回大众视野。砀山市民王丽平说“砀山年画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今天我也非常荣幸体验了到砀山年画的印制过程,然后我在黄老师的作品里头,我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在他的作品里头我更看到了,他对我们砀山人民勤劳劳作的场景描述,然后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像我们一样,能够接触砀山年画,喜欢上砀山年画,把更多的现代思维,融入到我们的砀山年画中,把砀山年画发扬光大。”
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老师的作品展示
多年来,黄兴桥不断发掘整理年画资料,并且不断创新年画制作工艺,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砀山年画也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艺术品。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承人黄兴桥说“砀山年画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吉祥、喜庆的寓意,在新的一年兔年,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